網頁

2024年12月6日 星期五

善良要給對人,付出要給對關係,慈悲要不沾身。

 


善良要給對人,付出要給對關係,慈悲要不沾身。

 

善良給對人,付出給對關係,在我們生活中最容易體會到的是,在所有的親戚朋友中,甚至兄弟姊妹之間,他們都在嘴巴上希望你過得好,但事實上,他的更深層次的潛意識裡,是渴望你不如他過得好的,想一想是不是覺得很黑暗啊!其實這裡面有兩個東西很多人不知道的,所以要警惕。

第一我們把它叫做「反向呈現」,

另一個叫做「受助者惡意」,這就是一種反常識的心理學。

 

何謂反向呈現?

就像明明對方內心很愛你很在呼你,但是在他嘴巴上表達出來的都是指責、抱怨、貶損你,就所謂的刀子嘴豆腐心,這就叫「反向呈現」。

還有一種人內心可能很壓抑,但表面上表現出的卻是很陽光、非常積極,所以一個人在嘴巴上天天都希望你過得好的,內心裡面往往都渴望你不如他自己過得好的,這就是人性,所以記住,人潛意識裡是會反向呈現出來。

 

那什麼叫做受助者惡意?

比如說你去幫助別人,但是你不可以在幫別人的過程裡,把他的價值感,把他的尊嚴給剝奪了,把他變成一個可憐蟲,千萬別這麼做,因為每個人這一輩子,他都在尋找一個「價值感」,即時你幫助了他,但對方很有可能認為你把我的價值感拿走了,這樣他會對你有敵意的,他會憎恨你的,這個就叫做「受助者惡意」,所以善良要給對人,付出要給對關係,慈悲要不沾身。

 

什麼叫做慈悲不沾身?

就是你哪怕幫忙了人,你也要這樣說:不是我好,是因為你的德行好,我不幫你也會有很多人會幫你的,這叫做「慈悲不沾身」,在心理學理論裡把它歸納成為叫做「價值趕回流」。

就是幫助別人時,將價值感回流給對方,這時候這個人他的能量會往上走,你們的關係會變得非常融洽,這也就是人與人的關係。


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人為什麼要讀書

 人為什麼要讀書 人為什麼要讀書 北大的校長曾說: 物質的貧窮,能摧毀你一生的尊嚴。 精神的貧窮,能耗盡你幾世的輪迴。 讀書不一定能讓你功成名就,前程似錦,但能讓你行為規範,交往有節,為人有品,處事有方。不讀書的人,目光所及就是全世界,而讀書的人,卻能發現視界之外,還有無垠的遠方...

關於我自己

我的相片
布魯斯-張 ☆現職:執業藥師/醫藥學期刊、書籍翻譯。 ☆學歷:台灣大學藥理所 博士。 ☆經歷:1.中央研究院博士後研究 2.藥品/營養保健品開發 3.臨床試驗及法規 4.活靈活現教育中心藥物保健撰寫專欄 5.醫學與靈學研究。.